文 /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何宇航
图 / 受访者提供
进入夏季之后,尤其是暑假来临,一家人外出旅游、就餐的机会大大增加。海鲜刺身、鱼生、生腌虾蟹等是沿海地区的饮食特色,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病医院副院长高志良提醒大众,进食海鲜、肉类食物一定要煮熟,不然感染甲肝、戊肝的机率明显增加。
值得提醒的是,基础肝病患者(病毒性肝炎、酒精性肝炎、脂肪性肝炎、药物性肝病等)、中老年人、经常在外就餐者、集体生活人员(学生)、食品相关的从业者、畜牧及海产品养殖人员尤其要注意。
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病医院副院长高志良
老年人、备孕女性和肝病患者均是高风险人群
对大众来说,戊肝看起来很陌生,但其实并不少见。高志良说,在 5 种病毒性肝炎中,最被忽视的就是戊肝。由于戊肝病毒发现比较晚、诊断技术落后,以及戊肝试剂使用还未普及,所以被发现的戊肝感染者只是冰山一角。
" 戊肝的传染源很广泛,比如戊肝的急性患者、隐性感染者,已经被病毒污染的水源、动物内脏和肉制品、海鲜等食物等,只要与患者亲密接触或者吃了被戊肝病毒污染的食物、水均会引起传染。" 高志良说:" 戊肝病毒对环境抵抗力较低。一些实验表明,将猪肉加热到 71 ℃至少 20 分钟,戊肝病毒可被灭活。"
感染了戊肝后,原本有基础肝病的人群,容易出现重症化。据统计,慢性乙肝重叠戊肝的住院患者肝衰竭发生率为 34.7%,发生风险高于纯乙肝患者。
高志良表示,中山三院一年接诊 6000 多例肝病患者,其中 63% 为重型病例,大约有 24% 为乙肝重叠戊肝感染。我国有 7800 万慢性乙肝患者,这部分人群尤其要注意避免感染戊肝。另外,老年人对戊肝病毒感染缺乏特异性免疫力,存在易感性,并且老年人感染戊肝病毒后,病情较重、病程较长、病死率较高,治疗效果差。
另外,孕妇感染 HEV 后,病情较为严重,尤其是妊娠中晚期孕妇感染 HEV,病死率可高达 20%-50%。因此,高志良指出,基础肝病患者(慢乙肝、丙肝患者、乙肝携带者等)、 育龄期妇女(备孕女性)、老年人等是戊肝的高风险人群。
2020 年我国已经接种近 20 万剂次戊肝疫苗
正值暑期,人们外出旅游和就餐的几率大大增加,如果摄入被戊肝病毒污染的饮用水、被粪便污染的猪肉、蔬菜和草莓、海鲜等均可能会感染戊肝。
高志良指出,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中,绝大多数 HEV 感染会导致临床上无症状的病程,但是隐性感染者依旧可传染疾病。因此,国家卫生计生委将戊肝定义为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。而患有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,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。
为了更大范围地预防戊肝感染,高志良建议 16 岁以上易感人群接种戊肝疫苗。
据悉,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前唯一一个戊型肝炎疫苗——益可宁于 2011 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,使戊肝成为一种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。其在我国 2010 年的Ⅲ期临床试验中,受试者高达 11.26 万人。临床试验结果显示,戊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高志良说:" 接种后一个月的抗体阳转率高达 98.69%,完成疫苗接种后的一年内,保护率高达 100%。" 据记者了解,2013 年戊肝疫苗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 (WHO) 预认证采购清单。在我国,戊肝疫苗被纳入福建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。
记者从厦门万泰获悉,2020 年我国已经接种近 20 万剂次戊肝疫苗。据悉,现在我国和巴基斯坦均可接种戊肝疫苗,当前也在美国和孟加拉国正开展临床试验。
高志良表示,老年人、育龄期妇女、基础肝病患者、聚集性人群(如学生)、经常在外就餐者、戊肝患者密切接触者、援外人员及旅行者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者、畜牧及海产品养殖加工人员等是戊肝的高风险人群以及易感人群,可按照 0、1、6 月间隔接种三剂,在当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乡镇卫生院等地都可以进行接种。进行全程接种后,研究显示一年内疫苗保护率高达 100%,7.5 年保护率高达 91.7%。根据数学模型推算,戊肝疫苗诱导的抗体可持续至少 30 年。
以上内容由"金羊网"上传发布 查看原文